骨学 长骨:有骨髓腔,骺软骨使长骨长长,(指骨。锁骨、肋骨不是长骨) 不规则骨:含气骨,耳骨、顶骨、上颌骨、筛骨 骨质、骨膜(包裹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鼓膜使长骨增粗)、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髂骨、胸骨和椎骨等处终生保存红骨髓)骨穿的部位是髂后上嵴 椎骨:向后方延伸一个棘突 颈椎:有横突孔,第七颈...[详细]
一、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 (一)体温的概念 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平均比直肠温度低0...[详细]
一、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①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成分:小肠内含大量消化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其中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各种消化酶,已将食物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②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粘膜具有很多环形褶皱,其上有大量绒毛和纤毛,使吸收丽积增大约600倍,可达到200m...[详细]
一、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一)食物的热价 将1g食物氧化(或在机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二)食物的氧热价 氧热价是指每消耗1升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热量。氧热价是根据定比定律关系推算出来某物质氧化消耗1升氧的产热量。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整个机体时,只要知道单位时间内的氧耗量,...[详细]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进入肾小管的原尿称为小管液。重吸收作用是指小管液内水和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而进入管周毛细血管的过程。 每昼夜生成的原尿量可达180L,而终尿量只有1~2L,为原尿量的1%。这是由于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99%的液体又被重吸收回血。可见,重吸收作用明显影响终尿的量和成分。...[详细]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的途径有:①呼吸器官以气体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②消化道通过粪便排出胆色素及一些无机盐类如钙、镁、铁等;③皮肤以汗液形式排出水分、氯化钠和尿素等;④肾脏以尿液形式排出水分、无机盐(主要是...[详细]
第一节 视器 视器又称眼,由眼球及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一、眼球的组成 眼球位于眶内,其后部有视神经与脑相连。眼球略呈球形,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由三层膜构成。 二、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由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组成。 (一)外膜或纤维膜 外膜或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详细]
第一节 总论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 脉管系统是分布于人体各部的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人心血管系统。 二、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详细]